21日,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在天津開幕。記者走進同步舉行的職業教育專題展,發現一顆衛星引人注目。

  這是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研制的科普衛星,也是我國首顆由職業院校成功發射的科普衛星。它於今年11月16日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刁愛軍說,歷時三年研制的這顆立方星,設計了音視頻存儲播發、天文相機、光通信三個重要載荷。不同專業的學生在這顆衛星上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衛星信號可通過校內地面接收站和測控中心進行接收和處理,能用於科普活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再往裡走,還有個大家伙很顯眼——一枚真實的火箭發動機。有人問,這和職業教育有什麼關系?展區工作人員笑了:“發動機和空間站,都要靠大國工匠制造啊!”他又指指站在一顆商業衛星旁的大二學生向秋林,“別看他年紀小,他可能就是未來的大國工匠。”

  得益於學校和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的合作,初出茅廬的職校學生向秋林參與制作了一顆6U立方星的主承力板。“剛開始,我覺得它看起來很普通啊。”向秋林拿著板子說,“但動手做了,才知道一塊板子背后有許多門道,涉及許多精密加工知識。”他坦言,職業院校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入學后,他發現,大家都很努力,聚在一起鑽研技術、解決問題、參加比賽,平時學習生活很有目標感。

  “職業教育培養了我們,中國一汽的平台培養了我們。”楊永修反復向記者表示他趕上了好時代,“我們趕上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好時代,也趕上了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好時代。”

  2007年,楊永修高中畢業,高考分數超過了當時的本科線幾十分,但他還是選擇就讀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現為長春汽車職業技術大學)。

  “我就想著,要進一汽,學技術,干紅旗。”這是埋在楊永修心底的汽車夢。職業院校,正是他實現夢想的起點。楊永修表示:“有了技術,我們更接地氣了,腰杆更直了,干起活來更有勁了。”

  這幾年,楊永修和團隊完成國內全新V12發動機研發生產,讓中國車真正裝上“中國心”。他獨創了數控轉台超高精密調試三步法等10余項技術,成功突破螺傘珩磨技術在氫動力發動機領域的“卡脖子”難題。

  “突破性的技術,都是在不斷試錯中誕生的。”楊永修說,“要不斷琢磨,不斷總結經驗,實現‘從0到1’的突破,實現‘從1到99’的蝶變。”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星空体育平台

  2021年,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先進光學制造實驗室,以半導體行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學術科研優勢,自主研發半導體領域關鍵光學零部件,實現了核心零部件供應自主可控。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史文濤說,他們已經完成5批次的半導體國產零部件替換,確保了國內半導體廠商光學零部件國產化方案的切實可行,“我們的工作,也是在為半導體制造企業的產線安全保駕護航。”

  同樣解決大問題的,還有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攻關成功的半導體晶圓倒角機。晶圓是制造芯片的基礎材料,晶圓倒角機,是對晶圓邊倒角磨削處理的設備。晶圓薄、脆、硬,加工設備制造殊為不易。

  當年,因為從國外進口倒角機周期長,企業將眼光投向了國內。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項目負責人蔣勇具有豐富的汽車行業經驗。他帶領團隊,進企業做調研、畫圖紙、定方案,最終贏得企業信任。

  職業院校和企業協力踏上了研發制造晶圓倒角機之路。經過三年不懈努力,攻克多項技術瓶頸,他們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大尺寸晶圓倒角機。如今,晶圓倒角機已在企業使用。

  今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主題,是“創新賦能未來 技能塑造人生”。職業院校的師生,正在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話。(科技日報天津11月21日電)

釋放“技能塑造人生”的無限力量(图1)

  11月20日晚,“人民之夜@烏鎮咖薈”在浙江烏鎮成功舉辦。活動由人民網主辦,各界嘉賓匯聚一堂,暢談智能向善的數字未來,交流智能互聯網時代的前沿話題。…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興未艾。如何迎接數字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攜手邁進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11月19日至22日,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邀請互聯網企業負責人分享創新故事,解讀發展熱點,洞察智慧未來。…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